2020年10月25日 星期日

【表演】《悲欣交集》夢迴李叔同音樂劇

 

圖片取自網路

 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  • 時間:2020.10.25(日) 19:30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 

 

從家人那裏收到表演贈票,也算是一種緣份吧。(而且是看台第一排視野很好)

本以為這種冷門的劇目應該沒有很多人看,沒想到當晚到了中山堂卻發現長長的人龍,而且聽製作人呂女士說這場一票難求。事實也證明確實是座無虛席。

此劇其實在2016、2019年已經演過,會挑2020年復刻上演,是因為呂女士希望在困頓的時期用音樂帶給大家力量。

 




入座前舞台上有邀請兩位書法家揮毫,這點倒是前所未見,寫的內容也讓我一知半解。事後查才知道原來是那兩句是弘一法師的偈語。

 

「君子之交,其淡如水。 執象而求,咫尺千里。

問余何適,廓爾忘言。 花枝春滿,天心月圓。」

 

「悲欣交集」四字則是他的臨終絕筆。

 

就在我懷著一顆困惑又好奇的心,表演開始了。

在前往劇場之前曾搜尋過相關的影像資訊,原本以為是音樂劇形式,沒想到這場撤去繁複的佈景,並由平均年齡30歲以下的交響樂團團員(指揮也才25歲!) 演奏,演員則在最前面邊唱邊演的音樂會呈現。因過去從未看過這種表演形式反而有種新鮮感。

即使撤去了華麗的佈景道具,演奏的臨場感加上表演者的歌聲非常有穿透力和感染力,所以完全不影響演出效果。不用擔心歌詞聽不懂,兩旁有字幕幫助觀眾理解內容。

內容大致描述李叔同由俗入僧的過程。出生於1880年天津鹽商之家的李叔同,是中國近代有名的藝術家、音樂家、一代高僧,本身精通戲劇、繪畫、音樂、書法、詩詞、篆刻…等等,是名副其實的才子。

1905年,因母親逝世的悲痛,讓他離開祖國遠走他方去了日本留學。在日本的留學生涯裡,除了和朋友組成業餘團體「春柳社」演出了話劇《茶花女》,也結識了擔任他寫生模特兒的庶妻–誠子。

1910年,回國後的他被聘請去做教師,想把藝術開放的風氣帶入校園,卻被保守的社會所不容,屢屢受挫讓他十分憤慨失望。意難平的他某日決定去寺廟斷食修行了十幾日,出來之後似乎是體悟了什麼。後因為朋友夏丏尊一句:「你這樣留長髮出入寺院,僧不僧、俗不俗的」而下定決心出家。

1918年,他離開妻子落髮出家,餘生致力弘揚佛教中戒律最嚴的律宗,成為後人知曉的「弘一法師」。

除了在佛教上的貢獻,他對音樂的造詣也留下了不少現在仍朗朗上口的歌曲,如《送別》。

正因為他是如此特別的一位音樂家/法師,用音樂會來演出他的故事說不定是最適合的。儘管演出內容多跟佛教思想有關,但不會讓人很排斥。而且演員個個都有好歌喉,尤其是演出少年李叔同的梁博堯一開口唱《送別》,那清亮的嗓音立刻就讓眾人起雞皮疙瘩。

除此之外,還有一場戲是誠子在寺外長跪苦苦求見出家的李叔同最後一面,最終卻不得見時,也是看到很不忍心,整個情緒都被她的遺憾和悲痛傳染。只因弘一法師認為塵緣當斷則斷,如果雙方見了面又是藕斷絲連牽扯不清,不如連念想都不要給彼此。

人性往往就是這樣,明知理智上要分的清,但情感上卻不願放手。

也難怪乎當天在座看表演的前副總統呂秀蓮,之後上台發表感言表示,全劇她最為誠子抱不平。一個女人勇敢飄洋過海,到異地追求夢寐以求的愛情,怎知當初的相知相惜在8年後全成了一場空,讓她只能獨自黯然離去。

這一切對她、對觀眾又何嘗不是一場夢。

有道是人生如戲,戲如人生。 夢醒,就該散了。

 



藝術總監呂女士曾說,省去了佈景的純音樂表演,反而更能讓觀眾專注欣賞。看完後個人也認為此話不假,道具佈景都是為了輔助理解劇情,但只要演員有基本的服裝且真的入戲,觀眾就會被感動。

表演完劇團有留一點點時間讓演員和民眾在大廳合影,也算是一種紀念。

 


 

離開前買了手冊,紀念一下這場悲欣交集的戲。
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相關連結:

悲欣交集官方粉專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