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年11月1日 星期日

【講座】編輯未來學--開發跨領域創新的職場力

 
圖片取自網路

 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  • 時間:2020.11.01(日) 15:00-16:30
  • 講者:《聯合文學》王聰威總編 X《風土經濟學》洪震宇老師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講座線上影片

現場照片

 

短短一小時半的時間,兩位講師皆針對編輯未來應該要具有的跨界、提案企劃能力做了精彩的分享。

首先,王聰威主編先對洪老師表示崇拜,提到《風土經濟學》就像是法國葡萄酒經濟學,談在地的地理環境、土壤濕度等等如何影響葡萄酒製成,隨著產地各異會有不同的特色,同理也應用在台灣的土地上。

《風土經濟學》是一次結合了旅行、食物、地方創生、農民曆的新嘗試,把過去認為是正經八百的東西變得有趣。身為編輯/一個媒體, 善用自我的編輯能力讓純文學/寫作/出版品介入地方創生,並讓雙方得到加乘效益這件事,是過去沒想到的。

再來,他回頭說起文學刊物的改革。

在台灣,文學刊物(尤其是雜誌)的改革是非常遲緩且古板的,舉例:過去所有的文學作家大頭照永遠都是擺出僵硬且死氣沉沉的樣子,就為了給人一種「德高望重」的感覺。就像純文學給人的高門檻印象。

但《聯合文學》不想繼續這樣的路線,提出「文學生活化」。所以改版後的刊物積極和更多事物結合,讓文學走出象牙塔,不再硬邦邦變得更親民普及。而他的工作就是透過編輯的技術結合美術方面的長進,讓「改變看得見」。(從封面設計的突破就可看出)

十年前只有時尚雜誌是好看的,現在的生活風格誌則是遍地開花。就像現在的設計雜誌進化是可見的,《聯合文學》理所當然也不能缺席,與時俱進。

 

 
 

輪到洪震宇老師分享時,他先說了自己過去的職涯經歷。從原本財經背景的撰文記者到後來的《康健》雜誌、《GQ》男性時尚誌編輯是人生中的一大轉捩點。當中曾經做過三一九鄉專輯,接觸到了採訪拍照一人包辦的經驗,體會到從記者轉換到編輯不同角度。而在《康健》則因雜誌拍攝健康男性「不好看」的契機,學會如何用設計概念和攝影師做溝通。

之後又因做鄭愁予企畫專題時,和作家一起回到金門拍攝訪問, 而對金門開始產生興趣。他除了刻意拍攝回到故鄉海濱的鄭愁予,也開始質疑為什麼大家每次談金門永遠只能是一條根、砲台那些都看膩的東西,而不能針對當地特色做更深入了解和旅遊安排。

至於跟文學的連結,他是在採訪鄭愁予時,對方談到小時候和母親搭飛機的經驗,當他飢腸轆轆時空姐曾給過的一球冰淇淋。那冰淇淋冒著煙,沒看過此物的鄭老師只記得母親說過冒煙的都會燙,但他實在太餓還是忍不住舔了一口,開心之餘以為那就是「燙」。

這段回憶,讓洪老師回想起大作家馬奎斯也曾在著作中描繪過「冰淇淋會燙」這件事。啟發他覺得文學應該是「好看」、「有畫面感」,要能讓人「看的到」。

過去是記者,只要負責採訪寫文;轉換成編輯,就要看議題怎麼包裝,視覺要如何呈現、行銷,要想到讀者要什麼。試著從市場端和讀者面回推,內容應該要長什麼樣子。編輯人需要看到市場脈動,看到那個心跳,做出來後讓市場驗證對不對。如果失敗了就調整再來一次就好。

 



麥克風交棒給王總編,他說現在的雜誌出版公司不太可能只做實體出版,或是拘泥於原本的領域,應該要把自己視為媒體。像《聯合文學》就做了很多超乎文學雜誌之外的事情,例如:代編刊物、辦文學講座、作文創商品…(如照片所示,從募資開始做了新詩的字詞磁鐵拼板套組,拉近文學和生活的距離)

現在談雜誌,一定都是線上線下整合,所以你必須有網站和實體才有辦法整合成一個「品牌」。一個品牌可以從自己的精神/形象擴張到其他領域和產業,嘗試跟其他東西嫁接、做異業結盟,不該侷限在原本的領域,是未來職場應該要有的能力。

範例:他們9月底辦過三天兩夜花東『黃金文學營』,是針對銀髮族的高收費寫作營,當中不僅上課時數安排不能長,吃好住好,還結合旅遊賞鯨、看紀錄片電影,這都是做雜誌過去想都沒想過的事。但是事後迴響相當不錯,還有學員覺得平均12K的收費太便宜了。

現在讀者分眾相當細,所以他們將這個企劃變成一個package(包裝/套裝行程)才能吸引到對的TA(目標受眾)。

洪老師最後也補充,他認為編輯其實就是一種溝通能力,跟作家單純寫作不同,呈現手法不一定是「用寫的」。而且長期寫作的人會耽溺於自己的文字,編輯就要當把關的人,看看這樣的溝通方法對不對,讓內容有觀點、有適合的溝通對象

而且要根據溝通對象的不同轉換不同的語言。有一次他帶著文學下鄉演講,前排坐滿了年紀較大的阿嬤們(都是為了演講後試吃的環節來的),而中年聽者都在站後端。從頭開始講正經的內容前面全部睡成一片,不得已他只好加料說一些台語笑話讓阿嬤們醒來,讓她們笑得合不攏嘴的同時,把他要傳達的事情聽進去。

就像旅遊,過去我們總會把觀光客只想成一種樣子,只求CP值高卻不新鮮的內容。但旅客應該像讀者那樣有很多面貌,編輯對他們應該要有很多想像和了解,有時是讀者不知道自己要什麼,所以要你先做出來而且好看,他們才會知道原來這就是自己要的。(譬如韓片為了要和好萊塢競爭努力製作好看的電影,只要好看就有市場)

 

 

 

之後的QA是線上觀眾問的。

問:如何增進兩位講師說的編輯能力?

綜合兩位講師的說法,所謂「問題就是需求」。要先知道品牌的TA是誰、要賣給誰、結構是什麼,甚至去想同一個作者不同作品難道會是同樣的讀者嗎?去解析和解讀讀者的閱讀行為,因為這會影響後面的決策,包含字體怎麼用、封面用誰的照片、寫什麼內容…

讓自己隨時暴露在受眾的感覺裡,不然辛苦了半天你只有苦勞沒有功勞

王總編說最現實的方法就是去上課,還有對任何事都抱持好奇心。如果一個編輯只對文學感興趣,視野會變得很狹窄。文學要跟更多東西發生關係,編輯就該幫助品牌接觸更多事物

問:怎麼區分「生活」和「生活感」

王總編表示生活是毫無意識的行為,是每天活著都會做的事。但生活感是highlight(用螢光筆註記的地方/高光/明顯/突出的意思),是平凡生活中那些偶爾晃動、裂開的時刻,可能是人們說的小確幸。雖然它會過去,但這些一點一滴累積起來就是生活感。

而雜誌就是幫你highlight這些平常妳不會注意到的東西,推薦你有機會嘗試看看

=

個人短感:

因為市場分眾愈細的緣故,逼迫品牌/內容生產者不停做出跨界嘗試;又因為疫情關係,好像大家都沒什麼好失去的了,不如放手一搏。

身處在這個變動時代的消費者或許是幸福的吧,永遠有更多可能,只是我們還沒想到而已。

在書店翻了一下《編輯樣I》和《風土經濟學》確實是蠻有趣的內容,有空再來詳讀。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相關連結:

聯合文學生活誌

聯合文學雜誌粉專

洪震宇老師的個人粉專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